Tag Archives: 沟通

小六的心理咨询学习心得 1-3

Standard

按:之前发表在果壳网上的小感悟,整理一下贴在这里。

2012-11-24 23:29:36

明天早上又要去@李松蔚  的CBT(认知行为治疗)学习小组了。上课的5个星期,每周都特别盼望星期天愉快又充实的上午。
虽说我是学心理学的,但对于心理咨询我是个门外汉。在所有官方签名上都强调自己“不会心理咨询”。每当别人向我倾诉他的心理问题时,我就很窘迫,学生理的被别人问医学问题也是这种感受吧?

但作为一个律己肾炎的科普工作者,总这么无知也不行,还是应该找个靠谱老师把我领进门儿。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以后我再也不怕你们向我咨询心理问题啦~~~也不怕你们说我说话太不着听不像学心理学的啦~~~

以后我会这样说:你没付钱呢!

没错。这几周学习下来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心理咨询是个需要用心做的手艺活。真不是随便聊聊天,专业要求很高的。主要是对于咨询师来说,咨询的过程是“反人性”的。人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信你回忆一下,跟朋友聊天时有多长时间是在自己说自己的?有多少次是在抢着说?有多少是在炫耀自己?有多少是在自傲表现?有多少是在自我发泄?

但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咨询师完全将生活中的自己忘记,和来访者达到共情的一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可以尝试在某次谈话中完全倾听,用自己专注的眼神和神态,促使对方一直说下去。这是需要极大耐心和一些训练的。

哎呀,接下来还有好多想说的。
还会说到咨询技术跟平时聊天的区别,
心理咨询行业的钱景(目前还真挺暗淡的),
我个人的收获……

2012-11-25 23:56:55

很多人以为学心理咨询很赚钱,我以前也这么觉得。
我高中的时候就听说看一次心理医生一小时200块。
200×8×5=8000  这是一个星期啊~~~
而且通常心理咨询的正规短程治疗是12-20次,每周一次。
这么算下来现在@李松蔚  老师一个小时能到¥(具体多少,请根据评论5楼的留言自行计算),那他就是身边的高帅富啦!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你听说过身边谁在看心理咨询师吗?你心理问题回去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吗?太少了。据个人开业的心理咨询师说,平均来一个来访者就要花费1000元的广告费用。找心理咨询师这件事在国内还比较稀罕。
2 你知道心理咨询一个疗程需要多长时间吗?前文说了,12-20次。但很多人以为跟医院看急诊似的,看了医生开了药就可以走人了,所以有人会从外地大老远赶到北京替亲友看病。这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
3 如果你想省去自己开心理诊室的广告费用,那就要挂靠在比较大的心理医院。比如现在国内比较大的有国奥心理医院、林紫心理、中德心理医院,但是名气越大就会从中间抽取的佣金越多。当然,对于咨询师来说得到的来访者也越多。
4 鱼龙混杂。什么人都可以做心理咨询,在这个行业比拼的是名气而不是技术。有名气的,哪怕你是寺庙里的和尚,也会有人高薪请你做咨询。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

总的来说心理咨询行业还属于僧多粥少,三年吃一顿,一顿管三年的状态。而且对于年轻的,没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尤其如此。

而且在学心理咨询师时还要上各种培训班儿,比如中德、中挪、中美合作的几个,价钱都非常的贵,动辄上万。投资什么时候收回来这真是不好说。所以看到一条微博道出很多心理咨询师的心声。

那么怎么找靠谱心理咨询师呢?

真的别看什么劳工部那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那个很容易考,中国有十几万呢。反而真正的临床心理学家没有多少人有这个证。好吧,@李松蔚  就没有~~~哼哼。而且这个证的考题也满奇怪的,就不多吐槽了。

心理咨询是个技术,关键还在练习。看咨询小时数是比较靠谱的方法之一。美国对此就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中国心理学会想用一个更靠谱的认证体系代替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于是就有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但这个更像行业内部规范,并没有法律效力。

今天就到这儿吧。
明天继续说心理咨询和聊天儿的区别,以及我今天学到的怎样避免跟人争吵。哎呀呀,我觉得这个特别有用~~~

 

2012-12-07 00:23:20

 

这么晚了还挑灯夜战写这篇日志,实在是因为我太为某些人捉急了。读这么多年书,怎么连个话都不会说呢?

平时我们说话都是从自己出发,尤其是受教育多的人,更不善于察言观色(有研究支持)。

这就是心理咨询和平时聊天最大的区别。心理咨询的四个原则是:共情、节制、关注、真诚。

@李松蔚  老师的题,考考大家吧~

情景:假如一个朋友来找你抱怨他的导师多么不靠谱,以至于他的论文要写不完了。
你会对他说什么?

通常人们会有这样集中反应,你是哪一种?
1 “这完全不是你的错!”
2 “你的导师也有责任。”
3 “不用怕他。”
4 “实话实说就好了。”

作为朋友之间的对话,我们常常是这样劝朋友的。但作为心理咨询,以上对话都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呢?
1 “这完全不是你的错!”——我是裁判
2 “你的导师也有责任。”——我是裁判
3 “不用怕他。”——怕,是你的问题
4 “实话实说就好了。”——我替你做决定

如果你这么做了,对方心里会怎么想?

1 “这完全不是你的错!”——唉,大家都这么说
2 “你的导师也有责任。”——唉,大家都这么说
3 “不用怕他。”——可我就是怕啊
4 “实话实说就好了。”——有那么容易才怪

所以以上谈话要么没什么用,要么让对方更苦恼,甚至生气。

再借一个@李松蔚  老师的案例
情景:一个学生想退学,辅导员让他来找心理咨询师,但他自己又不相信心理咨询。

你会怎么说?
1 “退学是大事,你要慎重考虑啊。”
2 “辅导员也是为你好。”
3 “我支持你!走自己的路!”
4 “其实心理学不完全是那样……”

这些问题在什么地方呢?
1 “退学是大事,你要慎重考虑啊。”——我比你懂
2 “辅导员也是为你好。”——我是裁判
3 “我支持你!走自己的路!”——我比别人开明
4 “其实心理学不完全是那样……”——我被误解了……

对方听了这些话会怎么想呢?
1 “退学是大事,你要慎重考虑啊。”——又是这一套
2 “辅导员也是为你好。”——你们果然是一伙的
3 “我支持你!走自己的路!”——好,再见!
4 “其实心理学不完全是那样……”——切!

这些都是“劝”,是朋友之间,邻里之间都可以做到的。这只是在从自己的角度,要么表明自己高明,要么开始说自己的委屈。可是心理咨询师显然不可能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人,专门负责给人指点迷津。心理咨询师只是先试图从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然后发现他们看问题的问题,然后一点一点改变他们看问题的方法。

这些基础的心理咨询技巧其实很有用,这完全应该作为一门人际沟通的公选课。平时和朋友打交道很难注意到这些问题。

还有些小技巧,也是从@李松蔚  老师那里学的啦~
1 看到别人很紧张,可以对他说:“你好像很紧张。”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紧张,他会比较放松。
2 看到别人不信任自己,可以对他说:“你好像不太相信我可以帮到你。”这样他会觉得你很nb啊,至少看出来他的怀疑了。
3 对于我来说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能够耐受沉默。嗯,我被评价为“沉默不耐受”了。沉默在咨询中也是有意义的,来访者可能在思考。

最后还有就是怎样来防止跟别人吵架。
其实用上面的技巧,你们就吵不起来了。
比如你是心理咨询师,你的来访者是挑事儿的,并不相信心理咨询。
-你们心理咨询有什么用啊?不就是陪人聊聊天儿嘛!
这时候你就不能教育他。你说半天心理咨询有用他也听不下去,还给你挑刺儿。这时候你要跟她共情。
-哦,你好像不太相信心理咨询会对你有帮助啊?
这样他就会继续说下去,解释为什么不相信,他是怎样想的。而你所要做的就是专注倾听,先搞清楚他的立场。

当然,以上都是心理咨询,不适用于朋友之间聊天,因为很累。也不适用于辩论,因为你不是要说服对方。对方也不是理性的让你去辩论的人。

我只是用这些来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跟那些中医粉儿、星座粉儿什么的吵起来?既然已经不能用辩论的方法理性说服,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曲线救国,讲点儿策略?

我该走出自己的世界

Standard

因为昨天在迁服务器,所以先贴校内了,如果导致你又看了一遍⋯⋯活该!我又没请你来看我日志。嘿嘿

---------------------------------------------

 

这篇文章本来应该叫《我的科学爱情观》的,因为昨天在准备今天的节目时满脑子都是这个,还手工写在了纸上,不过今天都没用上。我本来感慨万千的“科学爱情观”也随着那一打纸,落在了演播室的绿色沙发上。

 

我此时此刻一点儿不关心爱情,因为我的认知资源都在忙着处理另一个问题,比爱情重要得多,是沟通。

 

沟通的作用谁都知道。很多年前我就一直相信,如果世界上没有秘密,人们就像三体世界一样思想透明就可以提高很多效率,不至于把资源都浪费在猜忌、欺骗上。现在看来,那时的想法就像某人当时评价的那样:“太幼稚了。”这种状态根本就不可实现,没有操作性。和所有持有过理想主义(over-idealism 好吧,我发明个词)的人一样,我也就知道叫嚣自己不被人接受的“邪教”,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踏出正确的方向,只知道像愣头青一样把所有想法都对别人不加掩饰地尽量说出来,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却不知道何时需要必要的沟通。

 

这种习惯也是从小没培养好,家里一来客人,我通常就躲进自己的小屋,顶多顶多跟客人打个招呼。我一个人在家最擅长伪装家里没人了,无论谁敲门,我都能自动屏蔽敲门声。所以班上来了新同学我从来都不会主动去打招呼,公司来了新同事,参加松鼠会或者什么其他线下活动也是一样。小时候在家里是因为懒;在学校、公司有时是没想到,有时是不好意思;在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在有名人的地方就更觉得丢人。

 

但那些想法都太自我中心了,为什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我不想理他”,“别人怎么看我”,为什么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想想呢?如果我去别人家做客,一个家庭成员躲进了屋子里不肯见我,我会不会觉得自己很讨人厌?如果我是个新人刚到一个新环境,其他人谈笑风生,都不看我一眼,我会不会很孤独?如果一个陌生人过来很友好地跟我说话,我会不会也很开心?

 

其实这些本都是最基本的礼貌,而不是什么内向外向的问题。我一直认为礼貌是成人总结出来给儿童的一些在不用理解别人想法时就可以让别人感到舒服的行为公式。儿童可以在执行中逐渐理解,更快地走出自己的世界。

 

尽管我懂得这样做是对的,但是我还是完全可以想像,我斗不过自己的场景。在节目开始前,如果我是主持人,我会独自研读嘉宾介绍,而不会像杨澜那样到后台跟嘉宾握手、拍肩膀;在中秋节时,我会对着月亮想起很多人,而不会发条短信感谢一下他们;在出差到一个城市,我会懒得联系这个城市的朋友,我怕这个陌生的环境,我怕时间不够,我不知道该去哪个餐厅,什么档次,谁埋单,他们是不是有时间,他们会不会很远,他们愿意不愿意见我,我是不是自作多情,他们会不会拒绝我⋯⋯反正,想着想着,我又坠入自己的世界。(嘿!醒醒!上次吴老师来北京叫你吃饭,你三番两次没时间,最后是不是很有负罪感?)因为沟通造成的负罪感太多了,最近的一次就是我表姐结婚我居然都没问一句,跟不知道一样,亏她平时对我还挺好的,而我现在因为愧疚更不敢跟她交流了,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要这样产生了吗?

 

我已经不是两三岁的小孩子了,我是一名科学青年,老把自己的问题归罪于童年是耍流氓不负责任的偷懒行为。走出自己的世界,还要靠自我教育和后天努力。

 

于是我今天迈出第一步,回到办公室犹豫了半天,还是顶着一张浓妆艳抹的奇怪的脸和今天第一次来办公室实习的某同学沟通了一下工作安排。

 

嗯,等我写完30天blog之后,可以尝试着在沟通上训练一下。不过,最难的可能还是跟我爸的沟通,应该不太有可能了吧⋯⋯

 

心有戚戚焉–如果我欠了你五块钱 请你告诉我

Standard

写在转载之前:这篇文章说出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矛盾源自误会/偏见。沟通可以化解所有的问题。这是我在2008年7月30日(还是31日?)表达的重要思想,向某人。得到的是摇头、叹气和“你以为!”。现在我仍然认为沟通的确是解决偏见的有效手段,但是我承认以前我的确是太幼稚了。怎么幼稚了?先看以这篇文章代表的我过去的想法吧。

【转】五块钱的误会 谈人际关系

有一位影剧界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生活小插曲

某次录影她打无线电计程车回家,
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一百八十元,
她拿出两百元给司机,
司机默默的收了。
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
表上加十五元等於车费,
她稍微等了一下,
以为司机会找五元给她,
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
她想,算了,才五元嘛,
就拉开车门下车了。
关上车门的那一刹那,
她才恍然想起自己是叫无线电车的,
按规矩需再加叫车费十元,
是她还欠司机五元才对。
於是她又敲敲前车窗,
赶紧把五元再递给司机。
司机冷冷的摇下前车窗来,
说:「哼,亏你想到了,
不然我还以为,
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五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误会是化解了,
但我这个朋友心里老大不舒服,
她说:「他为什麽不直接告诉我,我少给了他五元呢?」
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五元,

在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是不是有些时候,
我们像那个司机一样,
无声的在忍耐着某个人的作为,
而事实上,
我们的沈默反而误解那个无辜的人,
让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
你心里因为这样不舒服,
他的名誉也因而受损。
为什麽你不说出口呢?

很多类似这种「五块钱」的问题
影响了我们的朋友情谊、爱情品质、人际关系,
甚至人的情感

婆嫌媳妇洗的碗不乾净,
怕变成坏婆婆,隐忍不说,
自行把媳妇洗过的碗再洗一遍──
媳妇当然老大不高兴。
觉得媳妇的菜不顺口,
硬把每餐揽来自己弄,
背地里又感到自己好委屈。

办公室亦然,
你虽然喜欢助人,
但因别人搞不清楚你「助人」的尺度为何,
常做出你认为过份的要求,
你默默做了,
却咬牙切齿在心里,
在别的同事面前对他表示不屑,
也是常有的办公室情事。
忍,不一定都是美德。
除非你忍了就忘了,
但有几人能够呢?
我们想认亏了事,
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在无意间,
我们却以成见,
伤害了彼此的关系,
或无辜者的名誉!。

「不知者无罪」,
如果对方并不知道他哪里得罪你,
你的忍耐,
只会造成他受损而已。
忍耐人的时候,
脸色通常很难好看,
如果你忍耐的对象是自己很亲密的人,
他的情绪和你们的关系,一定受损得更厉害!!

有话不妨直说吧!我有没有欠你五块钱。

写在转载之后:看完文章,一定会觉得作者说得非常有道理,更会从记忆里拎出几件事情来作为证据。但是,事情并不是沟通那么简单。

沟通的成本是很大的。人们不可能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跟别人解释清楚。“自我透明感”也让人们不会去解释。每件事都跟不同的人来回说,自己不觉得絮叨,别人耳朵也会磨出茧子。更何况你确定自己可以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词不达意?你确定别人可以理解你,不会选择性注意,或者按照自己的偏见重新加工?

这样看来人类心理活动的无限可能性看起来的确很复杂,但其实无比简单,因为它们都遵循一些简单的心理定律。就像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无限复杂,但是都遵守简单的物理定律一样。

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呢?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对别人做的事情更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认为这是一直不变的——因为他少给了五块钱,所以他是个鸡贼铁公鸡。而我们对自己却经常做出外部归因,偶尔一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一时糊涂,少给了五块钱。

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产生基本归因错误也很正常。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基本归因错误”,就可以减少很多对别人的轻易判断。最关键的是,这种念头让自己更快乐。

沟通很多时候是为了消除误会,但我们也可以把误会扼杀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