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乱捞捞在发酵

我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家

Standard

 

(觉得这个视频太模板了,套用什么都成。。。跟凡客那个似的。。。于是蛋疼地改了一下,很不工整。。。而且改完才发现。。。其实应该写“心理学”的。。。怎么写成“心理学家”了。。。汗。。。)

ta只是个普通人
他们有喜、有怒、有哀、有乐。难道不是吗?

ta也就是个普通人
但ta有时很特别
ta看起来知道我在想什么
当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情,ta最理解那不是我的本意
ta知道我也不太懂自己

ta让我理解自己
从ta那里,我知道了坚持的意义
小到多一块棉花糖,大到人生的成功
从ta那里,我懂得了独立思考的意义
小到救自己于火灾,大到反对强权的命令

心理学家无处不在
你也是一个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
我们就在打量着这个世界
——人类是怎样想的?
——人类是怎样做的?

有时候我们猜对了,得到一个奖赏
有时候我们猜错了,得到一个惩罚
但是,不管怎样,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成为一个江湖心理学家
或者在实验室积累经验
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

ta告诉我们
即时我们看到了,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我们需要观察,检验,反复地小心地求证
要发paper,要同行审议
乐嘉和星座都是骗人的

好奇,考据,逻辑,坚持和热情
这是科学青年共同的优点
ta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ta只是个普通人
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但ta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心有戚戚焉–如果我欠了你五块钱 请你告诉我

Standard

写在转载之前:这篇文章说出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矛盾源自误会/偏见。沟通可以化解所有的问题。这是我在2008年7月30日(还是31日?)表达的重要思想,向某人。得到的是摇头、叹气和“你以为!”。现在我仍然认为沟通的确是解决偏见的有效手段,但是我承认以前我的确是太幼稚了。怎么幼稚了?先看以这篇文章代表的我过去的想法吧。

【转】五块钱的误会 谈人际关系

有一位影剧界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生活小插曲

某次录影她打无线电计程车回家,
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一百八十元,
她拿出两百元给司机,
司机默默的收了。
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
表上加十五元等於车费,
她稍微等了一下,
以为司机会找五元给她,
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
她想,算了,才五元嘛,
就拉开车门下车了。
关上车门的那一刹那,
她才恍然想起自己是叫无线电车的,
按规矩需再加叫车费十元,
是她还欠司机五元才对。
於是她又敲敲前车窗,
赶紧把五元再递给司机。
司机冷冷的摇下前车窗来,
说:「哼,亏你想到了,
不然我还以为,
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五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误会是化解了,
但我这个朋友心里老大不舒服,
她说:「他为什麽不直接告诉我,我少给了他五元呢?」
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五元,

在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是不是有些时候,
我们像那个司机一样,
无声的在忍耐着某个人的作为,
而事实上,
我们的沈默反而误解那个无辜的人,
让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
你心里因为这样不舒服,
他的名誉也因而受损。
为什麽你不说出口呢?

很多类似这种「五块钱」的问题
影响了我们的朋友情谊、爱情品质、人际关系,
甚至人的情感

婆嫌媳妇洗的碗不乾净,
怕变成坏婆婆,隐忍不说,
自行把媳妇洗过的碗再洗一遍──
媳妇当然老大不高兴。
觉得媳妇的菜不顺口,
硬把每餐揽来自己弄,
背地里又感到自己好委屈。

办公室亦然,
你虽然喜欢助人,
但因别人搞不清楚你「助人」的尺度为何,
常做出你认为过份的要求,
你默默做了,
却咬牙切齿在心里,
在别的同事面前对他表示不屑,
也是常有的办公室情事。
忍,不一定都是美德。
除非你忍了就忘了,
但有几人能够呢?
我们想认亏了事,
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在无意间,
我们却以成见,
伤害了彼此的关系,
或无辜者的名誉!。

「不知者无罪」,
如果对方并不知道他哪里得罪你,
你的忍耐,
只会造成他受损而已。
忍耐人的时候,
脸色通常很难好看,
如果你忍耐的对象是自己很亲密的人,
他的情绪和你们的关系,一定受损得更厉害!!

有话不妨直说吧!我有没有欠你五块钱。

写在转载之后:看完文章,一定会觉得作者说得非常有道理,更会从记忆里拎出几件事情来作为证据。但是,事情并不是沟通那么简单。

沟通的成本是很大的。人们不可能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跟别人解释清楚。“自我透明感”也让人们不会去解释。每件事都跟不同的人来回说,自己不觉得絮叨,别人耳朵也会磨出茧子。更何况你确定自己可以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词不达意?你确定别人可以理解你,不会选择性注意,或者按照自己的偏见重新加工?

这样看来人类心理活动的无限可能性看起来的确很复杂,但其实无比简单,因为它们都遵循一些简单的心理定律。就像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无限复杂,但是都遵守简单的物理定律一样。

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呢?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对别人做的事情更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认为这是一直不变的——因为他少给了五块钱,所以他是个鸡贼铁公鸡。而我们对自己却经常做出外部归因,偶尔一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一时糊涂,少给了五块钱。

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产生基本归因错误也很正常。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基本归因错误”,就可以减少很多对别人的轻易判断。最关键的是,这种念头让自己更快乐。

沟通很多时候是为了消除误会,但我们也可以把误会扼杀在萌芽之中。

Psych Majors Aren’t Happy With Options

Standard

不知道为什么淫淫网不让我分享这篇。不知道有啥敏感词~

干脆贴在这里吧。原文

Psychology majors might want to put themselves on the couch.

Only 26% of psychology majors are “satisfied” or “very satisfied” with their career paths, the lowest in a sampling of popular majors included in a Wall Street Journal study.

The psychology majors the survey captured had a satisfaction rate 14 percentage points lower than the next lowest majors,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survey, which was conducted by PayScale.com between April and June of this year, only included respondents with jobs, but could include people who went on to earn a graduate degree. It included 10,800 workers who got their bachelor’s degrees between 1999 and 2010.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e psych majors’ low scores might be that few professions recruit for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 degrees specifically, said R. Eric Landrum, a psychology professor at Boise State University and author of “Finding Jobs with a Psychology Bachelor’s Degree.” Some young psych majors might be discovering there’s not a lot of appetite for their major without a graduate degree, he said.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majors who don’t go to graduate school tend to move to an unrelated field within a year, said St. Louis-based career counselor, Sue Ekberg, a former director of career services for Webster University.

In contrast, about 54%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jors were satisfied or very satisfie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aking them the happiest with their careers. “Engineers tend to proactively choose their career path and can easily find a marketplace for their skills,” said New York-based career coach Bettina Seidman.

The PayScale survey was done as part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s Paths to Professions project, which looked at jobs that are satisfying, well-paid and have growth potential. The PayScale survey examined people in a set of jobs that included industries such as health care, finance, and government.

Ms. Seidman said that the least satisfied career changers she works with tend to be those who fell into general majors, such as philosophy or African-American studies, and ended up in unrelated fields. When those people apply to jobs outside their majors, she recommends that they don’t even put the major on their résumés. “It’s not something you want to advertise,” she said.

言论自由的尺度(友情转载)

Standard

转按:朱蘑菇同学继上次的《波兰总统坠机——民主制的伟大实践》后的又一篇好文章。非常喜欢这两篇文章的角度,在大家都高唱“民主”和“自由”的时候,能够贡献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到一些问题和局限。这样的观点才是有信息量的,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很有收获。这次更高级了,还发表在了某不知名网站上~~~蘑菇同学,再接再厉,我继续看好你!

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的辞职及其启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由于在接受《滚石》杂志访问时公开批评奥巴马政府对阿富汗战局的处理方式,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Stanley McChrystal 军日前被迫提出辞职。美国总统奥巴马昨日已经正式批准其辞呈,并提名 David Petraeus 将军作为其继任者。

在访问中,Stanley McChrystal指责奥巴马在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时就没有做好准备。他对美国驻阿大使Karl Eikenberry 十分不满,声称自己感到“被(Eikenberry)出卖了”。此外,美国副总统拜登与奥巴马处理阿富汗问题特使霍尔布鲁克也都遭到了Stanley McChrystal及其助手的嘲讽。

很明显,Stanley McChrystal将军的被迫请辞与他所发表的言论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美国是世界上最崇尚言论自由的国家,为何其军队高官需要因为自己的言论而辞职呢?是因为言论自由不是美国价值所推崇的最高目标?还是说,还有其他的“政治正确”原则限制着言论自由的应用范围?为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作为行为准则的“言论自由”,我们有必要在此探寻一下他辞职的背后原因。

按照Fox.com上一篇报导的说法,“如果说还谈不上不服从命令的话,《滚石》杂志上的这些言论至少是其军队高级指挥官对华盛顿的民选政府对战争管理的非直接挑战。” “军队领导很少公开挑战其三军总司令的权威。”由此我们可见,至少在军事领导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他们需要顾及,自己的言论是否对民选政府的权威构成了挑战。而更进一步, 从美国宪法的高度讲,美国军队属于国家,受民选政府的节制;对于民选政府做出的相关决定,军事领导必须服从。Stanley McChrystal的辞职不光是因为他冒犯了民选政府领导的权威,更是由于他的言行对宪法构成了挑战。

由此可见,言论自由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法律基础上的自由,更是在各项“政治正确”潜规则约束下的自由。然而,在向世界各地推广言论自由这一令人向往的价值时,美国往往会忽略对其配套的相关原则的推广,而各国的自由主义者们也沉迷于描述言论自由的美好,忽视为保障公民的其他权利,言论自由也应该受到其他原则的约束的事实。

拿中国为例,不可否认,在言论自由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即使就目前的言论自由程度,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因特网上各种不负责任的谣言,对不同意见持有者的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或者对某个ID的人肉搜索;再如近来各种相亲节目中女嘉宾们公开发表严重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言辞;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国人对言论自由的片面理解。言论自由不代表着想啥说啥,尤其对于公众人物或在公共场合发表的言论来说。如果在推广言论自由的同时不注重对其所受到的制约的强调的话,言论自由带来的混乱将最终影响其作为一个价值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接受程度。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美国更加自由的新闻环境。新闻媒体所拥有的监督权与自由报导权使得美国媒体敢于揭露、报导各种“敏感”话题。非常有趣的是,Stanley McChrystal的专访是刊登在著名音乐杂志《滚石》上的,看上去跟政治八竿子打不着,不过甫一刊出便引发各时政类媒体狂轰滥炸,积极跟进,给上至政客下至普通民众上了一堂生动的言论自由大课:面对公众时,公众人物或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是合适的,什么样的又是不合适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媒体的参与,此番言论只会在小范围内传播, Stanley McChrystal不一定会被迫辞职,奥巴马可能依然震怒,但民众和其他政客们无疑会丧失如此一个了解言论自由限度的良好机会。

所以,在中国普及言论自由理念不仅仅在于鼓励大家“有话就说”,更在于教会大家,什么场合什么样的话可以说,什么情况下又不能。而新闻媒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大的自由度,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奥巴马解除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职务 (VOA,2010年6月23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解除了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将军的职务,因为麦克里斯特尔及其部下在一篇杂志文章中对奥巴马政府高级官员进行嘲讽。

据美国媒体报导,奥巴马将宣布撤去麦克里斯特尔的职务。星期三早上,麦克里斯特尔被召回华盛顿讨论他的过激言论,并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奥巴马会面。

在半个小时的闭门会谈后,麦克里斯特尔离开了白宫,并且没有如预期的那样返回参加奥巴马及其国家安全团队的每月例会。

在前往华盛顿前,麦克里斯特尔表示,发表在《滚石》杂志上的文章是一个绝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波兰总统坠机——民主制的伟大实践(友情转载)

Standard

(转按:小蘑菇终于写了一篇正经文儿,希望今后继续努力,我看好你哦!)

基本上说,这是南方都市报某篇报道(波兰国民富足 总统为何换不了一架好点的飞机)中关于波兰坠机事件的解读。报道比较了波兰与中国的GDP,发现波兰其实是一个比中国富裕的国家,而总统却继续乘坐这种在中国都被淘汰了的机型,然后光荣牺牲,成为民主制的伟大祭品。作者最后的结论是,这件事情实在是民主制的荣光啊荣光。

我比较好奇的是,作者怎么就得出波兰总统乘坐淘汰机型是由于在民主制下政府支出严格受到人民监督与控制于是政府没钱替总统换专机的结论?虽然在某些人眼中这个结论是理所当然的:除了民主制这种天朝稀缺的东西,还有啥能解释这种在天朝看来不合常理事情呢?

但是套用gre小作文常用的句式:a couple of other reasons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phenomena(我的表述实在是烂,欢迎GRE小作文准备得好的同学各种指正). 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去翻查波兰议会的记录,搞清楚专机到底为什么多年没换。作者把自己主观臆断的原因视为事情发生的真实原因,没有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事实证据,却指出波兰人均国民收入与GDP比中国要高的事实,似乎这就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撑似的。

退无数步讲,即使波兰总统没得换专机这件事情就是由于广大波兰群众不同意总统换,这件事情似乎也不能被视为民主制的伟大胜利。自己国家大部分最top的政治精英就这么同时在一架破旧的飞机里挂掉了,恐怕波兰人民不会把这视为自己国家政治制度的荣光吧。话又说回来,中国这个人均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比波兰低那么多的国家早在七年前都淘汰了图-154机型,那么在民主制下当选,受到选民监督的波兰政府的相关部门为何却没有根据图-154机型3%的事故率,做出相应规范呢?这难道不是民主制的失察吗?怎么就坠机就变成民主制的荣光了呢?

其实原因不奇怪,这是一个民主制被视为万灵药的时代。在一个被广泛认为没有民主的国家里此风更甚。因为大家不清楚民主是个什么玩意,所以才去迷信它。

当然党国也是需要被责备一下的。这篇文章我早晨看的时候还能看到全文,晚上写文章是就只能看到节选转载了。对于这种脑残文章,党国的喉舌或者智库里头应该有的是人才去写文反驳才是,一味的删除链接实在是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转)【NO.5】与朱志方老师和桂起权老师对谈“科学哲学”《确定性的终结》读书沙龙

Standard

桂起权教授对《确定性的终结》的阐述

我读了一下的普利高津的《确定性的终结》,我感觉到普利高津写这个书的时候,他过多的讲他的耗散结构理论,这个里面稍为引出一点哲学上的结论。耗散结构论,你们学习化学物理的同学就会比较熟悉。它是关于化学热力学的。正统的化学热力学是平衡态的热力学就是我们热力学几个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然后不够用了就加了第零定律。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第二定律有几种表达方式,最著名的一种是熵增加。熵增加定律,我们通常说的时候都把前提忽略掉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它适用于孤立系统。那么在热力学里面,关于系统的概念是分的很清楚的。三个概念,一是孤立系统,既不与外界交换物质也不交换能量。另外一个极端是开放系统,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中间的情况是封闭系统,因为封闭起来了。比如蒸汽机的气缸,它的活塞可以拉动。它是密封的,没有物质跑出去,也没有物质进来,不交换物质。但是能量是可以交换的。气缸是可以散热的,你用手去摸的话,会烫焦的。这一点在正式的系统论科学家:裴多南非,他都混淆了。他把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不加严格区分。这在物理化学上是严格区分的。这是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熵增加定律含义就是孤立系统的熵会自发的趋向于最大值的。这就引出了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辨证法》中批评克劳修斯的那些话。“克劳修斯的第二原理等等,无论以什么形式提出来,都不外乎是说:能消失了,如果不是在量上,那也是在质上消失了。熵不可能用自然的方法消灭,但可以创造出来。宇宙钟必须上紧发条,然后才走动起来,一直达到平衡状态,而要使它从平衡状态再走动起来,那只有奇迹才行。上紧发条时所耗费的能消失了,至少是在质上消失了,而且只有靠外来的推动才能恢复”。实际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讽刺的语言。讽刺的语言有一个麻烦的地方在于他否定什么是知道的,但是,他到底肯定什么却模糊不清了。因为还有中间情况啊!这个就是不确定的,他到底是评判第二定律本身,还是评判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误用?也可以承认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正确的,不是科学定律本身有问题,而是应用的范围不对。这些在恩格斯讽刺的话里面是看不出来的。恩格斯肯定能量守恒,宇宙是一个大系统,由于没有外界它就封闭了。封闭的话为什么第一定律可以用,第二定律就不行了呢?他就反对把第二定律应用到全宇宙中去。如果是把宇宙比喻为一个大钟,把发条上紧的话。能量会慢慢放出来。总的热量是守恒,但是,质的方面消失掉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讲的就是尽管能量守恒了。但是,能做有用工的部分就丢失掉了。这样就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联合使用的时候推出一个矛盾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不应该的。他用的是反证法。那么,他到底想否定什么?这个就没有表达清楚。

普林高津这个书,从科学上来讲,他是在宣传他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观点。也就是他的主要的贡献是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他提出了耗散结构的概念。也就是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在自组织演变的过程中,过了一个分支点后,远离平衡态以后,有几个要素。一个是偶然的涨落,起到起始的出发作用。这里面存在非线性的作用机制,通过正反馈的非线性放大作用,系统的自组织演变能够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产生新的时空的有序和功能的有序。就达到一个新的状态,他的这个学说开始是从物理化学的到的,然后他把这个理念普遍化,神奇的效果就出现啦。它可以解释历史,解释社会的发展,还有经济学过程。比如解释乡镇企业如何通过正反馈调节,迅速的建立起来。不像数理逻辑是死的。数理逻辑说纽约是个大城市,这个到底是真是假?从现在来看是真。但是对于哥伦布还没有发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好在那里时,哪有什么纽约,哪有什么大城市呢!它本身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我们现在有许多乡镇企业办的好的,有好多地方,本来是农村的。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展,许多中小型城市,如同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了。这是一个自组织演变的过程。这个演变里面的规律是可以解释的。比如我们开汽车去一个地方去吃饭。一排饭店都挤在一起,组成一堆。挤在一堆如何竞争呢?如果是清一色的一样的饭店,肯定是有的保留,有的淘汰了。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就是因为一个是辣妹子,一个是广东菜,旁边是江浙菜。那么顾客就有选择了,这些饭店就都可以存在。这就是说从协同学到了超循环。它是一个概率的分布,并不是像很多年前我们这里的只有中南商业大楼,一家独大。后来,别的店铺也出来了。消费者就有的选择了。还有武大内的买小商品的商店,这种店方便同学,它们的本钱很小,也可以存在。它能够存在是因为它有它的用处。所以这样就形成一个概率分布。有的更厉害的,就不是简单的削掉。像无线电的发送设备一样,选择性好的话就峰很尖,灵敏度高。对许多波段灵敏度高的,曲线就太平了。这两者的择中就有一个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统一的问题。即矩形系数。这是无线电接收设备里面的例子。我们人的知识也是这样,有的人就比较专,比如化学里面专的很深,有机,高分子领域。其他的方面完全不知道。有的人知识面比较广,物理,化学,天文,地理都懂得一点。这就是知识接收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矛盾了。当然最好的是两者能够统一起来,它的矩形系数好,既有一定的电磁波的频带宽度,又有足够的灵敏度的取值。这样的话,就相对来说更完美一点。

普利高津在这本书里面,在讨论耗散结构论怎么形成,从平衡态热力学怎么推广过去的。比如说他最早的想法里面就感到经典的四大力学里面:牛顿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这个领域,甚至比量子力学从哲学上面有更加先进的方面。这就是时间有个方向性,时间是单向的。两边是不对称的,无论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有的人没有把相对论看做对牛顿力学的叛逆,而是对牛顿力学的完成。因为其中决定论的思想是一贯到底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里面就有一篇文章是纪念牛顿的。他说:“牛顿啊,我对不起你。”他好像超越牛顿了,否定了他的一些东西。但是他说牛顿力学,牛顿的最大贡献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因果性,一个是微分定律。他把两个合起来,你像拉普拉斯的微分方程,他的规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一确定的话,整个的都严格确定了。这就是拉普拉斯的思想的来源。拉普拉斯为什么提出他的严格决定论的思想呢?并且这个里面有个很奇怪的事情,拉普拉斯在概率论的著作——《概率的分析理论》1814年出版。但是,有个事情一般人会混淆。它的导言部分非常长,导言是独立的单篇发表的。1812年早了两年。在这个序言里面,他就提出了拉普拉斯妖的概念。就是如果有一个妖魔,这个妖魔能够知道宇宙的每一个细节,就是原子的位置和速度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运动的规律又是已知的。那么我们将会对过去和未来一目了然。一切都是严格决定的。这个严格决定的思想就被大家概括为拉普拉斯妖。这是严格决定论的一个样板。但是,奇怪的是他的严格决定论的思想居然是在他的概率论的著作里说的。这就是好像有点矛盾。

(和朱院长讲逻辑)

再回到普利高津,他在这本书里从平衡态的热力学推广到非平衡态热力学。非平衡态他自己取得突破,他花了差不多二十年的功夫。在一九四五年的时候,那一段他研究的是静平衡态的热力学,就是比平衡态稍为偏一点。在静平衡态找到规律后,还会回去的。会自动的返回。到了大概是1967年左右,在一次关于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学的国际会议上,他开始提出远离平衡态的问题。到了七十年代,除了他之外,其余的自组织理论也在这个时候出现。耗散结构论提出后,后来西德的哈肯,提出协同学。所谓协同学,就更加考虑微观的情况。他是考虑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内部,系统各种要素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所谓协同效应,激光就是典型的例子。哈肯本人从事二十多年的激光的研究,他是从激光这个个案,作为突破,认识到自然界有更广泛的既协作又竞争的关系。这样就建立了协同学的规律。他的协同学导论写的很抽象,很数学化的。但是,他的一本通俗著作——《自然构成的奥秘》。这本书就讲的很通俗,讲协同学原理。其中包括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包括造谣怎么造的。造谣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他以两个人相互作用的模型,演绎怎么慢慢的传播开来。其实,包括政治笑话,政治谣言,都反映群众的情绪的。四人帮倒台前,大家传江青是个秃子。其实江青不是秃子。只是大家对江青恨透了,就把她丑化了。大家讲了都很高兴。这里面都有一套相互作用机制。一个好的事情的传播和一个坏的事情的传播,扩散的过程有个协同学的相互作用机制。然后这个可以解释很多问题。这个里面有普遍的规律性。普利高津他就发现了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的热力学里面,有某些因素,比如时间的方向性。比后来的量子力学考虑的更多,哲学理念更新。因为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和牛顿方程是一样的。它时间反演,T变为负T后,方程是一样的。两个方向,过去和未来是等同的。但是,在热力学里面提出了一个时间方向性的问题。热力学的演化是指向了退化的过程。就是熵增加。后来,波尔兹曼给它一个解释,意味着混乱度的增加。一个系统如果用宏观解释的话,就是混乱度越大,熵越大。有一本书叫《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他做了通俗的说明。熵就是垃圾,我们工业上造房子,一座一座的房子建设起来,同时又产生了很多的建筑垃圾。然后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44年写了一本很小的精彩的册子——《生命是什么》。他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他用熵啊,基因啊,分子的过程,去解释生物学里面的道道。DNA啦,当然,DNA是后来提出来的。他就对基因做了量子物理学的解释。这个猜想是很新的,他认为生命的特点就是能够靠负熵来维持。熵意味着混乱度的话,生命就意味着组织化的程度。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包括蛋白酶,在生物化学里面,在细胞里面。和麦克斯韦妖是一个不同的过程。如果学过物理化学都知道,它有两个房间,中间用一个隔板隔开。隔板有个小门,有个妖魔就在看门。同时计算分子的速度。让快的到左边去,慢的到右边去。本来是快的慢的分子混在一堆的。如果小妖通过不停的计算分子的速度,把门,让快的分子到左边,慢的分子到右边。这样的话,最后就出现了熵减少。有序度就提高了。本来是温度相等的,后来变的一边冷,一边热。但是,最后法国的一个物理学家蒲丽媛提出了一个解释,这个计算速度是要消耗能量的。提炼信息时是需要能量的。这样,总体上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前提的,是孤立系统,如果你是输入能量了,改变了情况之后,熵当然可以减小。那么在宇宙之中,只要有生命的地方。这个局部区域熵就要减小。后来进一步的推广到非生命的自组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现熵减小。在2003年西安的一个系统科学会议上,一个气象学家发表一篇文章。关于飓风,台风的,他发现台风的熵可以是负的。他提出有计算,有论证,有气象局的数据。我就想到像古代的神话里面,把雷公叫雷公菩萨,风是由风神产生的,台风是个妖魔。所以它是类似由生命的。所以,古代的神话是可以找到系统科学的根基的。

普利高津在这个书里面他要表达的理念是,概率性,不确定性,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变的过程中间所引出来的一些结论。跟;量子力学家引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关于这本书我就说这些。

下面,我就翻到我原来写的几篇文章。一篇是2002年和朱院长一起参加北京的《卡尔。波普的百年科学哲学》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后来,在03年的《淮阴师范学报》上发表的短文。这个文章叫《波普:物理非决定论的含义辨析——因果与几率,决定与概率几种著名观点的比较》重点是波普的非物理决定论的含义。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我感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在使用的时候是有歧义的。现在习惯的用法是量子力学家兼科学哲学家,就认为量子力学和提供的知识是一边倒的支持非决定论。这是大家通常的说法。当然,爱因斯坦那些人是例外,他们是反对派。但是,我在这里感到波普的非决定论由歧义。波普的非决定论有非决定论1和非决定论2.两个是不相同的。波普把牛顿的决定论称为物理决定论。他说物理决定论的要点就是根据牛顿动力学认定的,存在数学上绝对精确的事情。这是他对拉普拉斯的概括。物理决定论的意思是遥远的未来或遥远的过去,每一个物理事件都可以得到任意精确的预测度或者可以追溯。假如,不能对目前世界的物理状态有充分的知识的话。他的哲学决定论是一个弱的多的论断。他把哲学决定论的核心概括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原因。相同的结果,有相同的原因。这也是客观的知识。当然,这里面他没有把因果描述和严格的决定论描述加以区分。很多科学家或者科学哲学家,都曾存在这种混淆。那么他对非决定论是怎么说的呢?先说他的非决定论一:非决定论或者更加确切的说,物理决定论只是这样的学说。在物理世界里面不是所有的事件,在一切的极其细微的细节上,都是绝对精确的预先决定的。这也是他客观知识上的。所以,他的非决定论1实际上是指非严格决定论。他所说的indeterminate实际上是undeteminate,不充分决定论,或者非完全决定论。实际上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马克思。波恩在《因果决定论的自然哲学》里面,他说;量子力学中出现的最重要的事件是非严格决定论。他再其他条件下都省略的说为非决定论。所以他说道非决定论实际上指的是非严格决定论。这是我要重新澄清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今天是混淆的。那么波普明确表态他是物理非决定论者。而且是更一般的非决定论者。然后他在承认非决定论的前提下,他认为机遇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是不能不回答的。他对休谟和斯里克的观点是不满的。休谟断言排除物理的决定论,必然要倒向偶然性。休谟认为在绝对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绝对不可能有中间物。斯里克也主张不是决定论,就是纯粹的机遇。波普实际上不是的。现在讲波普的非决定论二的含义。波普在批评休谟和斯里克的过程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说了解人类的理性行为和动物的行为,需要的东西,乃至其特征标处于完全的决定论(这暗指他的非决定论1)和完全的非决定论,需要非决定论和决定论的中间物。他就写过钟与云,云代表模糊性,非决定性的象征和完全非决定论的代表钟,也就是机械的钟,严格确定的一步一步的走。这个钟与云的某种中间物。他说人类理性需要这两种之间的中间物。这个时候他说的完全的偶然性则是另外一个含义的非决定论。非决定论2是指完全的偶然性,他并不赞同那种意义的决定论。所以他的决定论,他心里所说的是非严格决定论。这就是我对波普的解读。

有关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因果性和几率,量子力学家是反复讨论的。一个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以尼尔斯.波普为代表。然后是海森堡,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现在更加准确的译成不确定关系。这个时侯他要反复的讨论到因果性和决定论之间的问题。马克思。波恩是有个专门的著作——《关于因果几率的自然哲学》。还有一个是戴维。波姆,他由量子力学的量子式因果解释,提出了一种和正统解释,哥本哈根学派不同的一种说法。他的量子式因果解释,对因果性有一个新的理解。那么和波普的观点,跟量子力学正统派,可以做一个比较。波普是一方面支持所谓的因果决定论,另一方面他又是支持,在科学哲学方面主张,有客观实在的概念。他要把两者协调起来。是怎么个协调法呢?波普的思想,其实是1934年德文版的《科学探究的逻辑》。到了1959年,后来的英文版影响更为广大。这也是他自己翻译的。在这个书里面专门有一章是讨论概率问题。波普在量子力学的范围内,尽管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教过中学的物理。他和菲奥本德一样是非常熟悉现代物理的。他甚至提出了理想实验,有关量子力学的理想实验,可以和科学家如薛定谔,爱因斯坦进行对话,讨论的。他已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他提出一种叫倾向解释。分为好几种。最基本是三种,更加广泛是五种。他的倾向解释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比如说摇色子,如果桌面很平。色子做到各面非常均匀,非常对称的话。那这个概率基本上是六分之一。并且是摇的次数越多,接近于六千次就有一千次或一千次相同的。如果赌场的老板使诈,他中间灌了铅,色子一头沉。一头沉的话,概率就改变了。本来六分之一的概念变为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那我们看看波普是如何解释这个文问题的。本来明天下不下雨,我个人通过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一个判断,这就是主观概率。客观概率是统计多少次来算一下概率的多少。他是把两者协调起来了。他采取了一种概率的倾向解释,事先对实验状态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实验概率结果就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他是用了倾向解释。这是潜在的,只有色子砸下来之后才变为真实的。所以他采取概率的倾向解释,他认为过去所有发生争论的问题就是对概率发生误解。他既要做概率论的解释,又要做严格决定论。这两者怎么协调?就在它概率解释的基础上协调。所以,我在九一年五月份的《自然辨证法通讯》上发过一篇文章:《波普对量子论理论的实在论的阐述》就是介绍这个问题的。

那么下面,我就因果几率,概率,统计率,这些方面就波普的观点和戴维。波姆的观点进行一下比较。在哥本哈根学派思想下一致的哥本哈根解释。就包括马克思。波恩的观点,尽管,马克思。波恩是哥廷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上和尼尔斯。波尔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也属于哥本哈根解释的范畴。他本人提出了几率解释和统计解释。是1954年得诺贝尔奖的,尽管,他1926年就已经提出来了。中间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考验。后来回过头来还是他对。他的解释方法看上去简单,开始的时候人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后来认识到到了所以给他。所以五四年给他诺贝尔奖。那么,马克思。波恩在《因果几率的自然哲学》里面有一些基本观点,一个是上帝是骰色子的,和爱因斯坦的命题相反。这个上帝指的是自然。自然界本身在基地的层次上,机率率是决定的。上帝骰色子,一个通俗的说法。它的更加准确的含义是自然界最基本层次的规律是机率,机率是有规则的。也就是上帝骰色子,骰色子遵守概率论定律。是这样的理念,并不是说完全乱了套,完全的偶然性了。是有统计规律和概率规律的。这是一个说法,但是,没有下一个层次。机率是终极律。机率律到底了。物理世界是因果和机率联合统治的,支配的。这是他那个书上的说法,而不是单方面的。既不是绝对决定,也不是绝对偶然的。而是因果,联合,机率联合决定的。他对量子世界的基本解释就是这样。这就是马克思。波恩的观点。那么,戴维。波姆呢,他在量子层次上赞同哥本哈根的解释。但是,他认为还可以有下面一个层次,没有到底。正统观点认为量子力学是完备的。完备的就是说,该说的,我都已经说啦。很全面,不需要增加什么东西。但是,戴维。波姆受爱因斯坦的影响,去寻找。爱因斯坦希望真实的世界是有严格的因果性的。不应当是概率性的。他尽管承认在量子层次上有概率性,需要统计。但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信息不足,我们没有像拉普拉斯妖,上帝那样全知全能。如果,把所有信息搞清楚,统计的概率性可以消除。概率性只是现象层次的表面的东西。他可以挖掘到亚量子层次,更深层次,得到更加符合因果的一个更加确定的规律。这是戴维。波姆的想法,戴维。波姆认为世界有无穷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新的规律。这是戴维。波姆。

波姆对偶然性的看法。他认为世界是多因素复杂作用的。偶然性出现在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交叉点上。然后在交叉点每一条线索都是在一条因果律上。单独拿出来依然是有原因,有结果的,可以清清楚楚的。然后很多因果链条搅在一起,在交叉点上,偶然性就出现啦。这是他在他写过一本《现在物理的因果和机率》做过一个讨论。基本的论点就是这样。所以从一定的方面看,他和波姆的一致。另外的方面又和波姆不一致。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根据的事实都是量子力学和实验提供的事实和数据,同样的证据他能引出自己的哲学结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就是这样,我的那篇文章讨论的就是这些。

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关于因果,决定论,偶然性,概率之我见》中,我是评论张智霖的《因果概念和休谟问题》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有一章有一些定义。比如朱院长在屏幕是上打出来的都有一套定义。比如说,什么叫决定论的描述?他里面绝对论的描述,因果的描述,概率的描述,三者是严格的区别的。他有分析性的定义。那么什么叫决定论的描述呢?我们称一个描述为决定论的描述,如果,他满足下列条件。第一个条件,这个描述包含时空坐标变量,时间,位置,速度。另外还要包含动力学变量。比如,力,动量,能量等,首先要有这样两组变量。这是一个先决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这些时空变量,动力学变量,不受测不准关系的限制。可以通过一组精确的实验装置,同时得到精确的测量。第三,根据这个描述呢,只要已知一个系统的特定时空变量和动力学变量,就能够有相关的自然律。可以推导出这个系统在任何其他时刻的时空变量和动力学变量。这个就叫决定性的描述。他没有直接提到原因结果之类的概念。第二个是因果描述,如果一个描述是因果性的描述,要满足下列条件。第一个是这个描述中应该包含时空的坐标变量,另外要包含动力学变量。第二个描述呢,这个描述要包含因果式的自然律。这样两个限制条件。第一个决定论的描述,它的条件一对别的类型的描述也是普遍适用的。条件二是不受测不准条件限制,这是测不准问题的反问题。所以条件二表示时空变量和动力学描述是相容的。在测不准关系里面就不相容了。作为参照呢,我们发现在尼尔斯。波尔的互补性描述中间呢,这两个描述方式,一个动力学描述,一个时空描述。两个机制对一个系统的完整描述是缺一不可的。同时,这两种机制又是有了这个没有那个,是相互排斥的。这样互补又互斥的关系,成为了互补性的描述方式。至于,第三个描述,决定论描述的第三个条件呢,无非是拉普拉斯决定论换一种说法。更加准确的说法而已。刚才因果性描述中,第二个描述中就强调了自然律一定是因果式的。就牵扯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描述,是概率描述。我对张智霖的定义提出批评。他定义的不严密。第一个条件是一样的,都要包含时空变量跟动力学变量。第二个描述就是受测不准关系限制。第三个条件是根据这个描述,虽然已知这个系统的特定时空中的坐标和动力学变量。但是,不能由相关的自然律严格推出该系统在任何时刻的时空变量和动力学变量。他把这个叫做概率描述。我说这个没有点到概率的特异性。他说的只是一个非严格决定论描述。概率描述应该把概率的特异性加进去。这样才能符合他的定义。像这些,都有一些更加细致的分析定义。华中科技大的万小龙,当年就写文章批评张智霖。张智霖的概念中间有一个漏洞,是没有区分的。他强调了因果描述中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和同时性的不可能。万小龙就指出他的基本概率中没有区分时刻和时间区间这两个概念。因为一个时间发生,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希特勒的执政,这是原因事件。结果事件是帝国的崩溃。这两个过程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但是,他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之间,在先在后,中间有交叉的。如果是以时间区间的角度来看,△t足够长的话,△t不趋近于零的话。它可以有同时性的解释。所以后来仔细一分析的话,漏洞就出来了。总体上说,量子力学出现以后,概率的统计因素进去了。有人要问,量子力学产生后的非严格决定论,或者简称为非决定论。这个和统计的决定论。我们在经典热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的范畴中间,那个时候就已经有统计决定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统计热力学就说,尽管单个分子一方面是严格遵守牛顿定律的,作用和反作用,动量守恒,严格按照牛顿的模式来行事的。但另一方面,单个粒子,我们关于单个粒子的信息是不完备的。我们不能掌握每个分子的具体情况。尽管,每个分子的具体情况不知道。但是,有统计性的规律。大规模分子集团的行为是遵守统计热力学规律的。所以总体上有个决定。这是从统计热力学的思想提炼出来的。如果,单个粒子遵守严格决定论,而分子群体遵守概率统计规律。这个情况到了经典统计和量子统计有一个严格的区别。量子统计,单个粒子是满足测不准关系的。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所以,这就是布朗运动。你要解释布朗运动是不可能的。你即使掌握了每个分子的每一个具体信息和细节的话。微观粒子仍然有内在的不确定性。结果还要造成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就根深蒂固了。这就是量子统计和经典统计原则性的区别。这就是关于由量子力学引出的,对不确定性概念的深化,然后当然有人还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东西,想方设法在新的层次上又回到更加决定论。这就是戴维。波姆所开创的思路。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本文主要选取了桂起权老师在读书沙龙上的精彩发言。

朱志方老师主要从事现代外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英美哲学、归纳逻辑、决策论、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符号学等。主讲课程有“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哲学”、“社会决策论”、“语言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名著选读”、“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分析哲学”、“归纳逻辑”等。

桂起权老师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学物理,1983年在前辈江天骥教授保荐下调往武汉大学任教,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职教授。 多年来,先后为研究生开设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系统科学与哲学、逻辑哲学、次协调逻辑、归纳逻辑、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方法论等课程。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研究、分科的科学哲学研究;在国内是次协调逻辑的首先引介者之一,并被认为是国内辩证逻辑形式化弱纲领的主要代表之一。

死疯子的疯言疯语

Standard

(以下内容摘自《尼采读本》(我是个懒人,就爱读节选)。不代表我个人立场,里面有很多性别歧视的思想。灰色的是疯子说的,没加黑的是周国平说的。)

人生绝非一场消遣,他要为自己寻求一种更加真实的人生。自幼折磨着他的生命的意义的问题,这时明确地呈现在他的意识中了,驱使他自觉得走上苦苦求索,永不安宁的命运之路。

理论上的悲观主义终究扼杀不了青春的活力。

他来不是当学者的材料,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故纸堆上。这颗不安的灵魂总是在寻找着什么,凡是到手的都不是他所要寻找的东西。他预感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命运在向他召唤。

1872年初,《悲剧的诞生》发表。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于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

女人的友谊。──女人能够很好的和男人结成友谊;可是,倘要保持它──却必须借助一点儿肉体上的反感。

女人大度的机会。──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对社会风俗要求的考虑,那么,不妨设想一下,天性和理性岂不会知道男人仙后结多次婚,譬如说以这种方式:在两岁到二十岁时,他先和一个年龄较大的姑娘结婚,她在心智和品德方面都优于他,能够引导他渡过二十岁的危险(野心,仇恨,自卑,各种激情)。然后,她的爱情将会完全转变成母爱,在男人三十多岁时,她不仅容忍,而且以有益的方式鼓励他和一个非常年轻的姑娘联姻,并有他担任起教育姑娘的职责。──婚姻在二十多岁是必修课,在三十岁是有用却非必要的课程,在更晚的年岁,它常常是有害的,会导致男人的退化。

从婚姻的未来考虑。──那些有自由思想倾向的上流社会女子一教育和提高妇女为自己的使命,她们不该忽视一个观点,按照她们较高的理解,婚姻是异性之间的心灵友谊。就像婚姻一样,一切人类制度在实践中都只允许湿度的理想化,否则就必然会遭到粗俗的纠正。

太近。──倘若我们和一个人太近地一起生活,那么,结果就会像我们老是用裸手去触摸一张精致的铜版画一样:总有一天,我们手中除了一张糟糕的脏纸,不再剩下什么了。一个人的灵魂也会因为不断的触摸终于被磨损的;至少在我们严重它会终于显得如此,──我们不在看到它的原初的图画和美丽了。──人们始终因为与女人以及朋友的太密切的交往而有所失;有时候,人们还因此失去了他们生命的珍宝。

自愿的牺牲。──优秀女子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她的丈夫感到轻松,如果他们出名而且伟大的话。生活往往如此,他们因此仿佛成了接纳其余男人的普遍不满和一时怒气的容器。……女人身上不乏此牺牲的抱负,这当然使男人十分满意,──倘若他足够自私,因而乐意在自己身边有这样一把暴风骤雨引开的志愿者。

可爱的敌人。──女人可能本能地倾向于平静、稳定、幸福和谐的生活和交往,在上火之海上,他们具有如油一样润滑消解的作用,这一切无意中正与自由思想家内心的英雄主义冲动相敌对。她们对此毫无察觉,女人的行为就像那个人,他替一位漫游的矿物学家搬走路上的石头,以免后者踢着它们,──殊不知矿物学家正事为了踢它们才上路的。

桑蒂普──苏格拉底找到了一个女人,一如他所需要的。──可是,假如当时他对她充分了解,他也就不会找她:这位自由思想家的英雄主义不至于走得如此之远。事实上,桑蒂普吧他弄得有家不能归,从而迫使他越来越深入到了他独特的使命之中:她教会他在街头以及人们可以在那里闲谈和发懒的任何地方生活,以此儿把他早就成了雅典最伟大的街头论辩家。

双亲的继续生存。──双亲在性格和观点方面的未消解的不和谐音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继续奏鸣,并造成他的内心痛苦史。

父母的愚蠢。──在判断一个人时,最严重的错误是由他的父母做出的: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怎么来解释它呢?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有了太多的经验,便不再能把它们概括为一体?我发现,当旅行者身处异乡时,只在其停留的最初日子里,他们才能正确把握一方人民的独特的普遍特征;他们越是熟悉当地人民,就越不懂得识别后者身上的典型和独特之处了。……人们惯于对自己周围最靠近的事物不复深思,而只是接受。

面具。──有一些女人,如果也在她们身上寻找的话,便会发现他们没有内心,而只是纯粹的面具。和这种几乎像鬼魂一样的、必定不满足的东西打交道的男人要遭怨怨恨了,可是偏偏他们能把男人的欲望刺激到最强烈的程度:他寻找她们的灵魂──而且坚持不懈地寻找。

(貌似怎么这些都差不多抄自同一章啊?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刚考完AW吧。)

甭叫唤孤独啦,都是自找的!

Standard

今天下午第一次在戈雅实习,本来是想写点别的的,回来的路上想了很多。比如人不可貌相啦……但是,我不得不写另外一个事儿。

前一阵转帖过醉钢琴老师的文章《礼仪之邦》,说中国人冷漠,不会对人微笑。

呵,何止微笑?!

听到“欢迎下次光临”时,你跟店员说过“再见”吗?你是否有过穿着睡衣、拖鞋、湿着头发满世界跑?你回家是否向家人打招呼说”我回来啦“?

也许我说这些你都觉得奇怪,觉得我没事找事。当我第一次看到日本电视里大人教育小孩子进门要喊“我回来了”,而且要高兴地喊时,我也觉得很奇怪,没事找事。当我第一次看到报道日本男人化妆时,我也觉得这些人太女性化。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别人存在的重视,说明你意识到世界上不止有你一个人,你需要对自己投射到他人眼中的那些能量负责。至少不能破坏别人的心情。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比喻了,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打乒乓球。我觉得非常贴切。其实古人早总结过,这叫礼尚往来。我打给你个球,你再打给我,这样才能玩得下去。我打给你个球,你视而不见,我多没面儿。本来我是先打个乒乓球试探一下,然后准备给你个小金球的,但是你打击我积极性,我才不想被贴上“热脸贴人家冷屁股”的标签呢,所以你就小小地犯了个懒,就蒙受这么大损失,还破坏了我的心情,影响咱俩交情。何必呢。一次、两次,谁还搭理你~要是见不着也就算了,可要是不得不老见面,多别扭。一个小区甚至楼上楼下街里街坊还得装作不认识状,难不难受哇。反正我个儿矮外加脸盲,看不见你表情,就算看见我也没准真不认识你,所以就麻烦您自己个儿慢儿慢儿别扭去吧。

今天碰见一个韩国留学生,男,坐再吧台时没事就拿出粉饼跟那儿擦。我跟另一个店员就问了他两句,他还大大方方地把包里一堆防晒霜啦什么的全拿出来了。他说化妆是对别人的尊重,虽然我确实觉得他那样有点过了,但是,他这个意识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你觉得你睡衣so好看that不穿出去展示一下就太可惜了,那么您随便。

以前我每次听到”谢谢光临“的时候就特别不知所措,后来听见我妈跟人家说”再见“以后,我就顿时解脱了。因为我特别能理解给别人一个巨big的微笑,别人却转眼看天的感觉,那时我就假装把微笑扔进了垃圾桶。

这种冷漠过剩,热情稀缺的环境特别容易造成小孩子的心理问题,有诗为证。

长了腿的树

长了腿的树

会不会一样

逃离我的拥抱

长了眼睛的天空

会不会一样

闪躲我的凝望

长了耳朵的花朵

会不会一样

忽略我的呼喊

我在路上看风景

天空  树木 和花朵  是景

人是风

不透明的风

高度孤独,鉴定完毕

Standard

今天做了这个号称是UCLA的孤独感量表,还没做完就得了50+

厄。。。转过来,都做做。

下面就是量表了:

1.       你觉得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有“物以类聚”之感。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2.       你觉得缺个伴儿。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3.       你觉得没人可以求助、分享,或依靠。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4.       你觉得孤单。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5.       你觉得是朋友群中的一员。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6.       你觉得和身边的人有很多共同点。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7.       你觉得和任何人都不再亲近了。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8.       你觉得你不能和周遭的人分享自己的兴趣和想法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9. 你觉得自己外向而友好。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10. 你觉得和别人很亲近。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11. 你觉得自己遭人冷落。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12. 你觉得自己和别人的交往没有意义。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13. 你觉得没人真的了解你。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14. 你觉得自己与他人隔绝了。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15. 你觉得如果你想,就一定能找个伴儿。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16.你觉得还是有人真正理解你。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17. 你觉得害羞。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18. 你觉得你身边虽然有人,但他们却没真正和你在一起。

从不(1分) 很少(2分) 有时(3分) 经常(4分)

19. 你觉得还是有人可以说说话。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20. 你觉得还是有人可以求助、分享,或依靠。

从不(4分) 很少(3分) 有时(2分) 经常(1分)

======================================

44分以上: 高度孤独

28分以下:低度孤独

33分到39分之间:是中间水平。自然,28到33就是一般偏下孤独,39到44就是一般偏上孤独了。